今年101岁的李婆婆因头晕、黑懵,到仁化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初步心电图结果显示该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意味着心跳节律紊乱,无法有效维持身体机能的需求,随时可能威胁到老人的生命安全。住院期间患者平卧时心率一度低至20次/分,情况十分危急。考虑到李婆婆的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及未来生活需求等因素,医院迅速组织“双百行动”帮扶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杨平珍主任团队专家,对李婆婆危急复杂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和充分讨论,并精心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为保证患者安全及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李婆婆及家属沟通后,第一时间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术前讨论,认真分析患者的病情,就手术细节等相关事项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并邀请杨平珍主任团队专家前来指导手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预案,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余文杰博士及杨雅舒博士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经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将一枚起搏器精准植入到右心室室间隔处。
整个手术过程用时约40分钟,切口仅为3—5cm,创伤小。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检测起搏器工作一切正常,术前患者心率低至20次/分,术后心率恢复至70次/分,生命体征稳定,头晕、黑懵症状消失,老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目前已经出院。
此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在心脏介入手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这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专业技能,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由脉冲发生器、电池和导线三部分组成的医疗设备,能够规律发放电脉冲以刺激心脏,帮助其以正常的节奏跳动。这一装置主要用于治疗心脏跳动过慢、恶性心律失常和重度心力衰竭等问题。
心脏起搏器有多种类型,包括单腔、双腔和无导线起搏器,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则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同步化心脏再同步治疗设备(CRT-D)则针对心衰患者。相比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创伤更小,无需切口,术后恢复更快,但费用相对较高。
二、起搏器的工作及植入方式
心脏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和电池埋藏在皮下,通过一根或多根导线与心肌细胞相连。手术通常在左锁骨下方进行,切口约为3—5厘米,并在皮下制作一个小口袋以放置起搏器的电池和脉冲发生器。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起搏器,都是为了患者的心脏健康而设计。仁化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项目,全力以赴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简介
杨平珍
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专业技术岗二级
学术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
粤港澳大湾区心脏协会副理事长
粤港澳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房颤联盟主席
广东省胸痛协会副理事长
专业特长:
杨平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家,现为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编委、《广东医药》编委,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广东省优秀临床科主任和羊城好医生等殊荣。每年完成各类心律失常介入手术1500余例,足迹踏遍全国,北至新疆、南到海南,帮助100多家三甲医院开创心律失常介入方面的临床手术,总手术量近3万例。积极推动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包括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电极拔除术、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以及经皮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等技术。
李功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成员。
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
熟练掌握心血管常见病的诊疗,尤其在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血管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参与广州慢性闭塞病变手术演示。专长为冠心病、心血管危重症、结构性心脏病、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诊治。擅长复杂冠脉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熟练应用IVUS、OCT、FFR/cRR、冠脉旋磨等技术。作为微创瓣膜及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团队核心成员,常规开展主动脉瓣狭窄TAVR手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EVAR/EVAR手术。参编《常见急症诊疗思维》、《急诊内科学》等专著。
采写:李功辉
责编:黄仕琴
校对:曾铭
审核:李光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