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从“紧绷”到“松弛”,别让情绪坐“过山车”
高考结束的那一刻,许多同学会经历一场剧烈的情绪释放:有人在考场外欢呼拥抱,有人躲在被窝里大哭,有人立刻约上好友通宵游戏……这些反应都很正常,但“彻底躺平”或“过度补偿”,反而可能让心理陷入新的波动。
常见情绪一:空落感
高强度的学习节奏突然中断,像“被抽走了生活的主心骨”。这不是“没追求”,而是大脑和身体对“惯性模式”的自然反应。可以试着用“小目标清单”填补空白:学一道新菜、整理高中三年的照片、每天散步半小时……用具体的小事重建生活的“秩序感”。
常见情绪二:焦虑感
“考砸了怎么办?”“分数不够理想学校怎么办?”这些念头反复冒出来,甚至影响睡眠。不妨给自己设个“焦虑时间”——每天固定15分钟,专门用来写日记或和信任的人吐槽这些担忧;过了这个时间,就对自己说:“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 毕竟,成绩未出前,焦虑改变不了结果,不如把精力留给“考后规划”:查一查感兴趣的专业、和父母聊聊未来方向,让“行动”替代“内耗”。
常见情绪三:愧疚感
有些同学会因“考前没更努力”或“考场上犯了低级错误”而自责。不妨换个视角:高中三年的每一次熬夜、每一张试卷、每一次坚持,都是成长的印记。考试是终点,更是起点——无论结果如何,你已经为自己拼过,这就足够珍贵。
高考成绩公布后:人生不是“一考定局”,
而是“无限可能”的开始
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屏幕上的数字像一块砝码,重重压在许多人的心尖上——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沉默失落,有人在“达线”与“落榜”的边缘犹豫。但你要知道:分数能定义一次考试的结果,却永远定义不了人生的上限。以下是给所有考生的“心态调整指南”,愿你在看清现实的同时,也能看见更辽阔的未来。
第一步:放下“完美剧本”,接受“真实结果”
心理学中的“反事实思维”常让人陷入内耗:“如果我多考5分就能上XX大学”“如果我没看错那道题……” 但现实是,高考是一场“有限条件下的博弈”——知识储备、临场状态或天气,都可能影响结果。
对“超常发挥”的考生:别被“高光时刻”困住。分数高于预期是幸运,但大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与其沉迷“我很厉害”的幻觉,不如提前了解目标专业的课程、联系学长学姐获取学习经验,把“优势”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动力。
对“未达预期”的考生:“没考上理想学校”≠“人生失败”。数据显示,约60%的大学生在入学后会调整专业方向,30%的职场人最终从事与本科专业无关的工作。成绩只是帮你排除了“当前路径”,但人生的可能性从未被“锁死”。
对“边缘分数”的考生:别急着“将就”或“放弃”。可以通过“冲稳保”志愿策略(冲一冲心仪院校的冷门专业,稳一稳同层次的优势专业,保一保保底院校的王牌专业)争取机会;若最终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也可关注“转专业政策”(多数高校允许大一结束后申请转专业)或“辅修双学位”。
第二步:跳出“单一评价”,看见“多元路径”
高考曾被赋予“改变命运”的重量,但当代社会的发展,早已为年轻人铺就了更丰富的赛道:
升学赛道:本科不是终点——考研、留学、专升本,都能为学历“升级”;
技能赛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数控、护理、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型岗位需求旺盛,高级技工的薪资甚至高于部分白领;
创业赛道:许多成功创业者并非“名校出身”——某电商平台创始人曾因高考失利读专科,却通过大学期间摆摊积累经验,最终创立年营收过亿的品牌;
兴趣赛道:如果热爱写作、绘画、编程,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实践(如参加行业比赛、接兼职项目)积累竞争力,B站UP主“手工耿”、自由插画师“鹿菏”等案例,都证明“热爱+坚持”能创造独特价值。
第三步:用“行动”替代“内耗”,把“现在”过成“未来的起点”
无论分数如何,“躺平”或“自我否定”只会消耗时间。真正聪明的考生,早已在成绩公布后悄悄行动:
“理想分数”的你:提前接触专业知识(如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预习课程)、学习通用技能(如PPT制作、英语口语)、参与社会实践(支教、企业实习),让自己在大学“赢在起跑线”;
“未达预期”的你:如果选择复读,可分析本次考试的薄弱点(是知识漏洞?心态问题?),制定更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如果选择读专科,可关注“1+X证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竞争力;
“迷茫无措”的你:不妨用“30天探索计划”:每天花1小时尝试新事物(学做视频剪辑、参加读书会、参观本地企业),在实践中发现兴趣和优势——很多时候,“想清楚”的前提是“试清楚”。
给家长的提醒: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心理弹性”
成绩公布后,家长的反应往往是孩子情绪的“风向标”:避免说“我早说过你不努力”“别人都考得比你好”——否定和比较会加重孩子的自我怀疑;可以说“我知道你尽力了”“我们一起看看下一步怎么做”——接纳与支持能帮孩子重建安全感;若孩子因成绩崩溃,别急着“讲道理”,先给一个拥抱、一杯温水,等情绪平复后再聊规划。
高考是一场重要的考试,但绝不是人生的“终极大考”。
那些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日子,那些在题海中咬牙坚持的瞬间,那些与同学互相鼓励的温暖——这些经历本身,早已让你比从前的自己更强大。
分数会被记录在档案里,但你的勇气、韧性、对生活的热爱,会刻进未来的每一步里。
人生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南雄市教师发展中心 蔡清秀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心理支持热线】各位考生及家长,在等待高考成绩期间,如果感到自己的焦虑与恐慌情绪比较难以排解,每天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心理危机,就要引起重视。在积极自我排解的同时,要学会求助,帮助自己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扰。可以拨打以下心理援助热线进行求助:
1.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
2.韶关市心理援助热线:400-931-8633 / 0751-8760473;
3.韶关市妇联维权服务24小时热线:12338;
4.共青团韶关市委员会青少年服务热线:12355;
5.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晴热线”:18011959205;
6.广东省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0-1230-5。
7.全国24小时希望热线:400-161-9995(学生专线按1,抑郁与自伤防治专线按2,生命热线按3);
8.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咨询志愿者热线:010-64851106(全天);
9.广东省职工服务热线(含职工子女的心理问题):12351(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