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你怎么看?”这是一句在网络上很流行的话。虽说是一句凭空臆造的“网络台词”,但确实是很值得深思的一句话。
对于成绩,“家长,你怎么看?”作为学生,“成绩,我怎么看?”
接下来,心理老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家长、同学们共同探讨。希望能帮助到我们进一步正确看待成绩、分数以及学会应对生活、学习的挑战,使我们对成绩有全新的认识,同时能舒缓因为成绩带来的各种压力。
一、成绩是什么?
我们要科学地看待成绩。成绩意味着分数,分数意味着考试。我们看待成绩更应该学会从分数的统计测量的角度看待问题,关于成绩的“统计量”,通常有: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等。
在心理学中,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测量统计经常要用到关于一元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和正相关、负相关、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以及信度、效度、项目难度、区分度等,因此,心理老师更懂得成绩“统计量”的含义。
如果我们的家长、同学们想要更全面了解自身的成绩,更好地把握自身学习的状况,一定要向老师主动地询问和积极地沟通。一般来说,老师会从专业角度帮助我们分析的关于成绩的“统计量”,最关键是要学会聆听“统计量”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到底成绩是什么?看完以下几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就会恍然大悟!
(一)只看分数、只论排名——成绩唯分数论!
成绩是利用考试对学生某一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反映,这种阶段性的考试,反映出来的不一定是全面的、全部的。成绩一般而言,是用分数来反映,也会用排名等级来表达。成绩只是分数,一个数字、数值、数据而已,成绩只是排名,一个级别、层次、等第而已。
82分和85分从数据上反映,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有相当多的家长认为85分就是比82分优秀!一个语文成绩85分的同学和一个语文成绩82分的同学,他们也许只是一道选择题的差距,也许只是拼音知识问题,甚至可能是书写问题、阅读理解的差异问题等等。既然只是一个数据,一个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所以我们家长不能简单地只盯着数据看。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简单地唯分数论。
因为成绩≠分数!
(二)以成绩论断孩子好坏——成绩决定论!
成绩是一种检验,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还检验老师的教育能力;成绩是一种丈量,既丈量学生的差异,更丈量家长的高质量陪伴。
大学生喜欢讨论59分与60分,中学生更愿意接受79分与80分,对小学生及家长来说,99分与100分则是孜孜以求的分数。其实不管是59分还是60分,79分还是80分,99分还是100分,都只是在一个连续分布的数据值而已。只是59分被人为定义成“不及格”,100分普遍被认为是“优秀中的优秀”。有时候成绩59分的孩子就成了“坏孩子”呢?如果分数能决定孩子好坏,所有家长、老师都愿意给孩子100分的满分成绩。
我们不要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不要被分值本身左右我们的思想,获得分数不代表掌握知识,掌握知识不代表会运用知识。我们更应该从孩子掌握知识的这个进取过程“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
因为成绩≠好坏!
(三)成绩=智力智商?
心理学认为智力是人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它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智力有时候也被称之为“智商”。
智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成绩靠的就是智力”,通常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聪明程度的唯一标准,因此,会一些家长持有类似“学习成绩好就是天才”,“学习成绩不好就是蠢材”的观点,这实际上是种误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智商较高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一定好,而智商平平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一定差。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相关影响系数为0.6-0.7;中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是降为了0.5。
我们知道成绩其实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在心理学被定义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动机、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理想、兴趣、需要、世界观、价值观等,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态的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成功学创始人卡耐基认为;“一个人获得成功、成就等的原因,85%取决于这个人的非智力因素,15%是由这个人的专业技术决定的。”
因为成绩≠智力智商!
(四)成绩=前途命运?
也许有家长会认为:“少了1分,孩子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了。上不了重点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一份好工作。没有一份好工作,就没有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观念长期占据着我们的脑海,非理性的思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们对高考、对大学、对前途命运的认识就深深烙上了分数的痕迹。把前途命运、幸福生活与分数捆绑在一起。尽管在事实上,1分是不可能完全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的!
我们要理智看待成绩,客观分析分数,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前途命运的看法更重要,父母一定要改变内心根深蒂固的成绩就是未来的观念。
因为成绩≠前途命运!
二、成绩看什么?
(一)从家长角度看发展——成长发展论
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一并发展;不仅仅只有分数、成绩的上升,更应该是孩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等等。抛弃唯分数论,以分数定人生论是我们家长最应该拒绝接受的观念。
(二)从老师角度看过去——努力奋斗论
老师也要学会摒弃有色眼镜,不要片面认为“分数高才是好学生、表现好就是听话学生”,不能只盯着学生过去的成绩看,不能否认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更不应该看不见他们的努力奋斗的决心。引导学生努力,激发学生奋斗更是我们老师最应该学会的教育技能。
(三)从学生角度看将来——综合能力论
同学们要发展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将来要有综合的规划与设想,不能只盯着现在的分数,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要多从自身兴趣爱好、动机理想出发去设计,每个人都要看到自己的能力优势,我们通常是以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发展看待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通过考试及成绩提升来培养综合能力只是我们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途径,一个有用和必要的途径而已。
(四)从社会角度看进步——落实“双减”,缓解压力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文明确规定:“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国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也给全社会传递了相应的信号,整个社会对于成绩、对于分数的认识,已经从贯彻落实“双减”要求,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角度出发。目的就是转变社会对于考试和成绩、分数的片面认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家长来说,可以从根本上减轻自身对考试的焦虑,转变对分数的错误观念,改变对成绩的过高要求。中学阶段的家长则可以全身心应付青春期孩子的各种“疑难杂症”,更加从容自如地面对社会的压力。
三、成绩靠什么?
在期末考试季前后,家长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同学们莫大的支持和温暖。心理老师从关爱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向家长和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孩子、调适状态
家长在考试季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压力状态,营造轻松、温暖的家庭氛围,少给压力、多点鼓励,在家庭中多和孩子聊聊学习以外的话题;同学们要明白比分数更重要的内容还有身心健康、正直勤勉、面对困难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良好的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
(二)适当放松、合理期望
家长适当放松自己和孩子的心情,树立合理期望。首先要注意自我减压,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将自身的“考试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同学们都要以平常心去迎接期末考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考试目标。
(三)适时鼓励,积极暗示
家长要学会适时的传递给孩子一份信任、一份支持、一份接纳,这些正是孩子在紧张备考过程中的助力剂;同学们出现迷惘、沮丧、失落、疲惫等状态时,也要学会给予自己积极暗示,强化我们的的自信心。
(四)和谐关系,良好沟通
家长要懂得和谐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他/她不是在孤军奋战,他/她拥有着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港湾”;同学们要明白良好的亲子之间沟通,能为自己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和情感上的支持,舒缓过度的压力和焦虑,终将让我们充满力量与幸福感。
(五)理性看待,及时疏导
家长们在期末考试后,理性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状态,无论成绩好坏,多鼓励、找亮点、重过程、不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同学们也能懂得父母的温暖和理解最能抚慰自己无助和受挫的情绪,学会理性看待。
(六)心理支持,爱我所爱
每个家长都要无条件支持我们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给予回应,及时处理,有时候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能给予到我们的孩子极大的心理支持;同学要学会和老师主动沟通自己成绩的问题,必要时也要学会寻求学校心理老师帮助处理问题。
总而言之,关于成绩,你怎么看?
家长们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待问题,充分认识到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我们不能盲从社会上那些焦虑情绪渲染出来的观念,我们更应该改变目光短浅的用阶段性“成绩”评价发展性孩子的思维,我们更应该全面关注学生,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看待成绩要从分数“统计量”的角度出发,以弱化分值数据为出发点,回归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本真。
我们评价成绩要从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孩子努力为出发点,回归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素质的道路。
我们获得成绩要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心态平和为落脚点,回归建构家庭和谐亲子关系的实践。
撰稿:乐昌市新时代学校吴文祥
照片:来源于网络
初审:乐昌市教育局 彭丽媛
附:成绩的含义(来源于网络)
1.成绩是汉语词汇,拼音chéng jì,汉语词性上是名词。“绩”古语最初含义是:把麻和棉搓(cuō)捻成线,成绩就是“制成棉麻线”,后来随着古代人文章里各种情景引用的和比喻,到现在,慢慢有了两重词义:一是指“成功的业绩,成效”;另外一个是指“工作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收获”。
2.成绩,广义上来讲是某项能力的测试结果,狭义上来讲是指学习成绩,即考试的分数。成绩一个结果,代表的是过去,是对过去某项活动的总评。
3.《书·洛诰》:“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4.《南史·吴喜传》:“ 喜随沉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
5.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6.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又杨名时、 张昭 ,皆文学名当代,而力主弃已辟之苗疆,挠改土归流之成绩,智等观场,见同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