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教育概况

我市“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通报

作者:办公室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1-03-18 00:00:00
【打印】 【字体: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较好地完成了《韶关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市“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1.学前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3个百分点,与2005年全市3—6周岁毛入园率55%相比,提高了31个百分点,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目前,全市有幼儿园390所,在园幼儿81689人。其中有省一级幼儿园8所,市一级幼儿园26所,已有64个乡镇建有中心幼儿园,占乡镇总数的67.4%,翁源县和浈江区实现100%的乡镇建有中心幼儿园。2009年,仁化县、始兴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

2.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符合省的要求并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有小学296所,初级中学13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全市有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219所,覆盖率达50.6%;在校小学生207299人,初中生135955人。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79%,小学阶段毛入学率为112.6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4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32.9%。2010年仁化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

3.高中阶段教育提前普及。“十一五”期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持续快速提高。2008年,我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5%,提前三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要求,成为全省东西北地区中第一个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级市,乳源县也成为全省第一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193410人,比2005年增加了75193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35%,比“十五”末提高了25.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5个百分点。普职比达49:51。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0所,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37%,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13所,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48.1%,普通高中优质学位率达99%;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级实训中心5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中等职业学校优质学位率从“十五”时期的55.3%提高到90%。“十一五”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已从“基本普及”阶段转入“全面普及”阶段。

4.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韶关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2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辅助部门,设有50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4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4%;博士60多人,硕士368人,硕士以上教师占45%。全日制在校生2157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8565人,学生总体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办学水平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业31个,其中两年制“数控技术与应用”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在校生达到7450人。韶关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专业35个,其中大专专业21个、本科专业14个,在校生达3787人,比2005年增加了1551人。五年来,共培养了毕业生534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216名,大专毕业生2131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喜人,全市共有44703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共计2220人取得毕业文凭,其中本科毕业1505人,专科毕业715人。此外,我市注重做好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9.9%,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8%,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76%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时期,我市各地大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我市累计投入中小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达12.65亿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含教学点)819所,新增校园面积72.3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59.12万平方米,新增图书资料332.6万册,新建实验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功能室1015间,新添电脑1.51万台,多媒体教学平台3573套。目前,全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9.57㎡、初中12㎡、普通高中19㎡、中等职业学校14.74㎡;全市生均图书拥有量小学为23册、初中25册、普通高中32册、中等职业教育23册。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乡镇以上中学和中心小学都建有电脑室,并通过光纤接入市教育专网和广东省基础教育专网,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并较好地实现了网上传输,网上报名、网上巡考、网上评卷、网上统计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建立了“韶关市学科网站”和专网视频库,教育信息网的点击率已超过700万人次。2010年,市教育信息网和曲江、乐昌教育信息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信息网。

(三)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认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学校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加强安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共有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20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有70学校被评为“韶关市安全文明校园”; 6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市示范校”;23所学校被确认为“广东省书香校园”,17所学校被确认为“韶关市书香校园”; 3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绿色学校,32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17所学校被评为韶关市绿色学校。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市中小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有15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55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1022人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115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在校中小学生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零九以下。德育科研工作成效突出,全市有德育立项课题133项,其中省级35项,市98项;心理健康教育立项课题100项,其中省级17项,市83项;有19所学校被评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其中省级5所,市级14所;38所学校被评为韶关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2008至2010年,我市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分别为76.36%、81.04%84.48%,本科上线率分别为30.63%、32%35.03%。五年来,我市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均获得好成绩,共有450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2000多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其中参加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成绩连续十七年居全省前列。全市中小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和虚拟机器人比赛,获国家级奖28人次,获省级奖368人次,排位在全省前五名,教育局连续五年荣获该项目省最佳组织奖,是欠发达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参加各级各类艺术表演比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8个;艺术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5人,二等奖7人,省级一等奖15人,二等奖64人,三等奖83人。

(五)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强师兴教”战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1953人,比2005年纯增加314人。2006年至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由57 %提高到68%;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从29%提高到49%;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从83.7%提高到91.7%;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66.8%提高到76%。小学教师中具有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达到86.9%,初中和高中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6.6%、23%。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从472人增加到1919人,增幅达406.6%。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6%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18.2%。

(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十一五”时期,我市从群众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县”,我市也率先成为首批“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种收费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良家教、以各种名义开设重点班、兴趣班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得到规范。二是加强招生管理,认真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执行普通高考招生、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等各类招生政策,严明招生纪律,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及时公开公布各类招生信息,切实抓好考风考纪工作,确保了招生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三是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2007年以来,我市开始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对农村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享受期限为两年),目前,受惠学生达78666人,资助资金达1.18亿元;2008年秋季起,全市全面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每年受惠学生达35万人,免费金额达1.68亿元; 2010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对部分中职学校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收学费,受惠学生达4805人。四是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从2005年起,对韶关市区低保、零就业和残疾人三类家庭子女实行免费入学政策,同时,积极争取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五年来,共筹集帮扶资金3966.85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万多人。五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据统计,2007年以来,我市共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10.4万人,其中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达10.2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总数的98.1%。

二、存在问题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断层”现象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三是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个别农村学校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四是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学前教育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城乡之间和公办民办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办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韶关”极其关键的时期。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教,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促进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重视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社区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处在全省欠发达地区前列,努力当好欠发达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到 2015年,全市高质量普及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基础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市验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