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市教〔2016〕166号
关于印发《韶关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
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学校:
《韶关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2020年)》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韶关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2020年)》
韶关市教育局
2016年12月15日
韶关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
(2017-2020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彻底解决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和《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粤教基函〔2016〕10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及成因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7所,其中小学194所,初中133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1所、完全中学初中部9所);另有教学点378个。从区域布局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区80所,镇区171所,乡村76所;教学点城区7个,镇区7个,乡村364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班数为7851个,其中城区2273个,占28.95%;镇区3709个,占47.24%;乡村1869个,占23.8%。
截至2016年11月,我市小学(46-55人)和初中(51-55人)的班额班数共计为2397个,占全市总班数的30.5%;56人及以上大班额的班数为362个,占全市总班数的4.6%;全市没有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其中,符合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班额的城区有1091个,占此类总班数的48%;镇区1124个,占此类总班数的30%;乡村182个,占此类总班数的10%。56人及以上大班额的班中,分布在城区的有219个,占10%;分布在镇区的有139个,占4%;分布在乡村的有4个,占0.2%。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无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且武江区、南雄市、始兴县、乳源县等4县(市、区)已基本消除大班额,我市的大班额问题(即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的班额,属省定标准)主要存在于其余6县(市、区),且明显集中在城镇学校(详见附件)。
(二)成因分析
造成我市部分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的原因有主要有三方面:
1.学校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学校布局和规模大多沿袭以前的格局,布局不尽合理。城区小学建设相对不足,造成学校服务区域过大,不仅给学生上学带来不便,而且对城市交通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2.城镇化速度加快加剧城镇人口的流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城区适龄少年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区,这也是造成上述城区学校相对饱和的一个原因,而且这种无本市户口的学生和由外地转入的学生预计将会越来越多。如武江区目前城区小学中非本区户籍学生人数占城区小学学生总人数的41.5%。
3.学校规划建设与城市建设未能同步。近年来,城区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滞后,城区原有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配置落后于城镇化背景下和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学校拓展空间受限,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4.部分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不足。一些农村教学点多分散规模小,校舍、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与县城学校存在差距,教育质量差异大,加之群众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存在盲目从众心理,导致不少农村学生流入城镇学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班额”现象。
二、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保证零增量的基础上,逐步消除现有大班额。从2017年秋季开始,一年级和七年级班额原则上要达到《广本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规定班额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消除小学45人以上、初中50人以上大班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30%以上的学校,小学不超过50人,初中不超过55人)。
(二)阶段工作目标
2017年:全市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班额的班数由2016年的2397个降到1690个,占比由30.5%降至20.7%;全市56-65人班额的班数由362个降至178个,占比由4.61%降至2.2%。其中武江区、南雄市、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区、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2018年:全市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班额的班数由1690个降到1114个,占比由20.7%降至13.2%;全市56-65人班额的班数由178个降至138个,占比由2.2%降至1.6%。其中乐昌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新丰县达到省标班额,即基本实现小学无46人以上、初中无50人以上大班额;
2019年:全市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班额的班数由1114个降到553个,占比由13.2%降至6.9%;全市56-65人班额的班数由138降至64个,占比由1.6%降至0.8%。其中乳源瑶族自治县达到省标班额,即基本实现小学无45人以上、初中无50人以上大班额;
2020年:全市小学46-55人、初中51-55人班额的班数由553个降到102个,占比由6.9%降至1.24%;全市56-65人班额的班数由64个降至0,占比由0.8%降至0。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始兴县、翁源县、仁化县基本达到省标班额,即基本实现小学无45人以上、初中无50人以上大班额。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政府主体责任。
实行目标责任制。消除大班额工作坚持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市政府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市、县(市、区)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县(市、区)主要领导对解决当地学校大班额问题负总责。各级政府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纳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内容,并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市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以编办、教育、财政、人社、国土、规划、住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保证专项规划能够顺利推进。同时,市教育局也要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基财、基教、人事、教仪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有关人员组成项目实施办公室,专职负责此项工作。
(二)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模。
通过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结合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情况,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政策,从源头上消除“大班额”问题。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根据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增长趋势等因素,合理布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努力解决城镇学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入学需求。农村学校布局必须从方便群众的实际出发,坚持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杜绝出现“大班额”问题。合理设置寄宿制学校,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要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要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确保所选择的建设项目有利于解决“大班额”问题。
(三)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建设工作。
各地要在对辖区内“大班额”问题进行逐校实地摸底排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严格根据城乡布局规划,结合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变化趋势,按照勤俭办学、保基本、补短板的原则,紧密围绕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攻坚工作,统筹相关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用于学校新建、改扩建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建设,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及师生生活基本设施,重点加快改扩建、新建一批学生宿舍、食堂,全面实现寄宿学生“一人一床”,满足室内就餐需求。改善浴室条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用冷热水便利。加快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为消除“大班额”夯实基础。
(四)完善机制,足额均衡配置师资。
1.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强化对县域内校长、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市政府将出台《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韶关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一改革的工作意见》,按照促进发展、统筹兼顾、有序流动、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教师资源科学配置,统筹解决核定编制不足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问题,补足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 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力度,促进县域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科学、均衡配置,提高薄弱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素质。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内教师资源统一调配使用,积极推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走教,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三支一扶”支教等,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3.强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对口支援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强化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缩小班级、校际、区域之间师资差距,化解因“择校”引发的“大班额”问题。
(五)城乡并重,提升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质量。
坚持城乡并重,坚持学校建设软硬件并重,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利用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加大对城镇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合理分流学生,从源头上减少大班额现象,营造良好的城乡教育生态环境。积极推进落实《关于理顺市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工作方案》、《韶关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六)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1.强化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就近入学。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设立义务教育学区,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对口入学为适龄儿童入学基本方式,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政策。积极推进各县(市、区)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平台工作,将每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坚决落实义务教育“零择校”政策。
2.全面实行均衡编班,遏制学生家长“择班”行为。严格按照“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先学生编班后配教师”的原则,对起始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均衡编班,同年级教师一律均衡搭配,随机确定教学班级,禁止由班主任选择任课教师而制造强强联合的不良做法,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坚决遏制家长“择班”导致的“大班额”。
3.严格落实学生学籍管理,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行为。严格落实《广东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充分利用全国学籍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坚持“一生一籍,籍随人走”,严把转学入口关,控制学生入学后的转校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无正当理由不能转学的规定,严格规范转学的条件和程序,禁止随意转学插班,对已经达到班额上限的中小学校或班级,原则上不再接收转学学生,坚决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的行为,防止人为造成“大班额”。
四、强化责任机制
加强配合协调,建立起市政府统揽,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消除大班额工作的具体实施,指导各地做好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总结验收等工作。财政、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专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足额预算教育经费,逐步提高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编制部门负责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和使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支持教育部门开展教师招聘、选拔、任用,健全教师工作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要为中小学校舍改造提供良好服务,在制定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和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规划配套建设教育设施;文化、宣传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广覆盖、多形式深入宣传消除“大班额”措施,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化解大班额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学生家长对大班额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其他各部门、社会各界也都要增强主动性,积极为教育发展开绿灯、做贡献,共同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子孙后代的教育大业办实办好。
市政府将定期督查,对解决大班额问题情况进行通报,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大班额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严肃追究责任。将分年度班额控制数和新增学位数等大班额问题解决目标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设立监督举报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委托第三方对县域内中小学大班额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